18.9.25

文章二:日常生活中的同意

written by
文章二:日常生活中的同意
Question:

通常一听到“同意”这个词,我们往往会直接联想到与性相关的情境。这固然重要,但它远远不是全部——甚至都算不上整个故事的“第三章”。

学会在各种互动与关系中主动践行同意,无论是不是涉及性或恋爱关系,都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极具同理心的做法。这么做能建立信任、尊重与更稳固的关系,因为你展现出你尊重他人的边界,也同样尊重自己的边界。

什么是日常同意?

你很可能早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同意”了,只是没意识到而已

比如说,你要去参加一个派对,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穿搭。你知道朋友有一件上衣正好能搭配你的整套造型。于是你问朋友能不能借穿一下——但朋友说不借。你接受了这个回答,然后继续想别的穿搭方案。

这就是同意的体现!你提出请求,对方拒绝了,你尊重对方的决定,朋友还是朋友。同意其实无处不在——在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教室里、工作场所,甚至是网络互动中。而且往往远早于我们在性或亲密关系中面对性同意时就已经存在。

99%的日常同意都体现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小事里。但也正因为简单,常常会被忽略。

一旦同意被忽视,就可能让人感到不被尊重、受到冒犯,甚至缺乏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是很小的行为,比如询问:“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或者征求意见:“我可以把你这张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上吗?”这些做法都能帮助建立一种尊重同意的文化。主动询问,不但展现了关心,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更体贴的朋友、家人或伴侣。

我们该如何在日常中践行“同意”?

让我们从最常出现同意问题的场景开始:肢体接触与个人空间。

肢体接触与个人空间

人们常常在亲密或恋爱关系中谈论“同意”,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也同样重要。它意味着:无论你和对方多熟,都不能理所当然地触碰他们或处理他们的东西。

每个人对肢体接触的舒适程度可能受其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男女若非家人或夫妻,发生肢体接触是不恰当的。

而对那些曾经历侵犯或暴力的人来说,哪怕是拥抱之前或帮对方整理衣服之前先问一声这样的小举动,可能格外重要。这不仅能让他们在你身边感到安全,也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对自己身体的选择权与控制感。

刚开始你可能觉得这样的询问有点尴尬,特别是过去没有习惯的人,可能需要一些练习才能慢慢习惯。没关系!练习得越多,你就会越有信心,越自然。你可以尝试这样说:

·       “我可以抱你一下吗?

·      我能暂时借用一下这个东西吗?”

·      你的衣领标签翘出来了,要我帮你弄一下吗?”

许多人在与残障人士相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跳过先征得同意这一步,这往往源自长期的社会观念偏差和缺乏意识。即使是出于好意,比如主动帮忙或触碰对方的助行器具,如果没有事先询问,可能会让人觉得越界或不尊重。先询问,再行动,才是真正体现尊重与支持自主的方式。比如可以说:

·      “你想让我扶你上楼梯,还是希望我等你?如果你需要帮忙,请告诉我最合适的方式。”

倾诉之前,先确认对方的状态

谈到“同意”,我们通常会联想到肢体接触,但它同样适用于对话与情绪交流。无论你是想倾诉、寻求建议,还是准备聊一些沉重的话题,先确认对方是否有心力听你说和支持你,这么做是对他们情感界限的一种尊重。

你可以这样开口:

·      “我今天过得很糟,想找人倾诉一下。你现在有精力听我说吗?”

·      “嘿,我有件事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现在有心情聊聊吗?”

网络世界也需要日常同意

在网络空间中,同意和界限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如今,随手把约会照片发进群聊,或者在朋友的囧照上标记他们早已成为常态。

所谓“数字同意”,其实就是在你打算分享、标记或发布涉及他人的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同意,特别是当这些内容涉及对方的私人信息或形象时。此外,同意也是可以撤回的。如果有人事后要求你删掉某个内容,请尊重他们的决定。

朋友之间确立边界

同意意味着尊重他人有权为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空间、他们的决定。这也意味着哪怕你们关系再亲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替别人做主。同样地,你的选择、你的界限和你的舒适感也同样重要。

比如说:你今天过得特别糟,只想窝在沙发里刷剧吃薯片放空自己。这时你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想要倾诉失恋。但你真的没力气听别人宣泄情绪,更别说给对方情感支持了。我们都希望在朋友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所以拒绝对方往往让人感到为难。你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情绪界限:

·      “嘿,我们可以晚点再聊吗?我现在的状态不太适合谈这些。”

·      “我真的很难过你正在经历这些,我希望自己是全心全意倾听的状态,但我现在精力透支了。等我缓一缓,再陪你好好聊。

如果你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同意,该如何道歉?

有时候,我们会误判情况——比如你发了一张朋友的照片,对方立刻要求你删掉;
或者你主动拥抱了一个人,但对方并没有回应,甚至明显看起来不自在。

这种情况难免发生,毕竟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你接下来的反应,是否愿意坦然承认错误,能否虚心聆听、不急于为自己辩解,能否真诚地学习和改进——这些态度会在长远来给所有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能让对方感受到安全与被理解。

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你你越界了,真诚地道歉与感谢是最好的第一步:

·      真抱歉,我没意识到这会让你不舒服。谢谢你愿意告诉我,我会记住,确保不会再发生。”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可能越界了,但对方并没有说什么,你或许会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不该提起。你可以这样说:

·      嘿,我刚刚一直在想我之前说/做的那件事,觉得可能有点越界了,真的很抱歉。我能看出那样的行为并不合适,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告诉我你的感受。我也很愿意做些什么来弥补。”

“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远远超越了身体或亲密关系层面。

通过在日常互动中践行“同意”的原则,不仅能预防伤害,还能让我们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建立更坦诚以待、温暖支持的关系。

通常一听到“同意”这个词,我们往往会直接联想到与性相关的情境。这固然重要,但它远远不是全部——甚至都算不上整个故事的“第三章”。

学会在各种互动与关系中主动践行同意,无论是不是涉及性或恋爱关系,都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极具同理心的做法。这么做能建立信任、尊重与更稳固的关系,因为你展现出你尊重他人的边界,也同样尊重自己的边界。

什么是日常同意?

你很可能早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同意”了,只是没意识到而已

比如说,你要去参加一个派对,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穿搭。你知道朋友有一件上衣正好能搭配你的整套造型。于是你问朋友能不能借穿一下——但朋友说不借。你接受了这个回答,然后继续想别的穿搭方案。

这就是同意的体现!你提出请求,对方拒绝了,你尊重对方的决定,朋友还是朋友。同意其实无处不在——在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教室里、工作场所,甚至是网络互动中。而且往往远早于我们在性或亲密关系中面对性同意时就已经存在。

99%的日常同意都体现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小事里。但也正因为简单,常常会被忽略。

一旦同意被忽视,就可能让人感到不被尊重、受到冒犯,甚至缺乏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是很小的行为,比如询问:“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或者征求意见:“我可以把你这张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上吗?”这些做法都能帮助建立一种尊重同意的文化。主动询问,不但展现了关心,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更体贴的朋友、家人或伴侣。

我们该如何在日常中践行“同意”?

让我们从最常出现同意问题的场景开始:肢体接触与个人空间。

肢体接触与个人空间

人们常常在亲密或恋爱关系中谈论“同意”,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也同样重要。它意味着:无论你和对方多熟,都不能理所当然地触碰他们或处理他们的东西。

每个人对肢体接触的舒适程度可能受其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男女若非家人或夫妻,发生肢体接触是不恰当的。

而对那些曾经历侵犯或暴力的人来说,哪怕是拥抱之前或帮对方整理衣服之前先问一声这样的小举动,可能格外重要。这不仅能让他们在你身边感到安全,也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对自己身体的选择权与控制感。

刚开始你可能觉得这样的询问有点尴尬,特别是过去没有习惯的人,可能需要一些练习才能慢慢习惯。没关系!练习得越多,你就会越有信心,越自然。你可以尝试这样说:

·       “我可以抱你一下吗?

·      我能暂时借用一下这个东西吗?”

·      你的衣领标签翘出来了,要我帮你弄一下吗?”

许多人在与残障人士相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跳过先征得同意这一步,这往往源自长期的社会观念偏差和缺乏意识。即使是出于好意,比如主动帮忙或触碰对方的助行器具,如果没有事先询问,可能会让人觉得越界或不尊重。先询问,再行动,才是真正体现尊重与支持自主的方式。比如可以说:

·      “你想让我扶你上楼梯,还是希望我等你?如果你需要帮忙,请告诉我最合适的方式。”

倾诉之前,先确认对方的状态

谈到“同意”,我们通常会联想到肢体接触,但它同样适用于对话与情绪交流。无论你是想倾诉、寻求建议,还是准备聊一些沉重的话题,先确认对方是否有心力听你说和支持你,这么做是对他们情感界限的一种尊重。

你可以这样开口:

·      “我今天过得很糟,想找人倾诉一下。你现在有精力听我说吗?”

·      “嘿,我有件事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现在有心情聊聊吗?”

网络世界也需要日常同意

在网络空间中,同意和界限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如今,随手把约会照片发进群聊,或者在朋友的囧照上标记他们早已成为常态。

所谓“数字同意”,其实就是在你打算分享、标记或发布涉及他人的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同意,特别是当这些内容涉及对方的私人信息或形象时。此外,同意也是可以撤回的。如果有人事后要求你删掉某个内容,请尊重他们的决定。

朋友之间确立边界

同意意味着尊重他人有权为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空间、他们的决定。这也意味着哪怕你们关系再亲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替别人做主。同样地,你的选择、你的界限和你的舒适感也同样重要。

比如说:你今天过得特别糟,只想窝在沙发里刷剧吃薯片放空自己。这时你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想要倾诉失恋。但你真的没力气听别人宣泄情绪,更别说给对方情感支持了。我们都希望在朋友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所以拒绝对方往往让人感到为难。你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情绪界限:

·      “嘿,我们可以晚点再聊吗?我现在的状态不太适合谈这些。”

·      “我真的很难过你正在经历这些,我希望自己是全心全意倾听的状态,但我现在精力透支了。等我缓一缓,再陪你好好聊。

如果你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同意,该如何道歉?

有时候,我们会误判情况——比如你发了一张朋友的照片,对方立刻要求你删掉;
或者你主动拥抱了一个人,但对方并没有回应,甚至明显看起来不自在。

这种情况难免发生,毕竟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你接下来的反应,是否愿意坦然承认错误,能否虚心聆听、不急于为自己辩解,能否真诚地学习和改进——这些态度会在长远来给所有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能让对方感受到安全与被理解。

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你你越界了,真诚地道歉与感谢是最好的第一步:

·      真抱歉,我没意识到这会让你不舒服。谢谢你愿意告诉我,我会记住,确保不会再发生。”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可能越界了,但对方并没有说什么,你或许会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不该提起。你可以这样说:

·      嘿,我刚刚一直在想我之前说/做的那件事,觉得可能有点越界了,真的很抱歉。我能看出那样的行为并不合适,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告诉我你的感受。我也很愿意做些什么来弥补。”

“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远远超越了身体或亲密关系层面。

通过在日常互动中践行“同意”的原则,不仅能预防伤害,还能让我们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建立更坦诚以待、温暖支持的关系。

如果您有任何翻译资源存在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hello@teachusconsent.com 向我们提供反馈。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