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什么是“强制控制”?

%20(1).png)
Read in...
作者:AshtonBush – 青年顾问小组成员
你也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我前任在每次吵架后都会疯狂对我示好(love bomb)”;又或者,把忘记一些计划的朋友叫作“煤气灯操纵者”(gaslighter)。这些词如今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但很多时候,它们被过于随意地使用了。虽然这些词常被随意使用,但它们其实代表了严重的强制控制行为,值得我们认真理解。
强制控制指的是通过操控手段主导、支配他人的行为模式。强制控制不仅包括肢体暴力或性暴力,更常表现为情感操纵、社交隔离、财务控制和数字监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强制控制,如何识别其迹象,以及如果你觉得自己正经历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强制控制是什么?
强制控制往往起初很隐蔽,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分辨,哪些行为还只是“在乎”或“亲昵”,而哪些其实已经越界,变成了操控。
在我们的文化中,“吃醋代表在乎和保护”和“总想知道你在哪里是浪漫和体贴的表现”等观念让很多早期的警示信号变得不易察觉。甚至施加强制控制的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伤害——因为这些行为被过度浪漫化了。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遏制,亲密关系可能会发展成让人感到被困、失去自主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直觉的状态。强制控制有时也会进一步升级为肢体或性方面的暴力。
目前普遍认可的强制控制的八大警示信号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些信号可能不会同时出现,而且单独来看,它们并不总是百分之百表明存在强制控制行为。
强制控制的八大征兆
1. 爱情轰炸
“爱情轰炸(Love Bombing)”指的是在恋爱初期,通过大量关注、赞美和宠溺,让对方感受到极度关爱。目的是让你迅速投入关系,在还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匆忙承诺这段感情。
它可能表现为:
· 你们才刚认识不久,对方就说:“我从未对任何人有过这样的感觉。”
· 很快被对方称作“灵魂伴侣”。
· 急着规划重大关系节点,比如搬到一起住或订婚。
爱情轰炸还会给被轰炸者树立一种理想化的“完美关系标准”,而这种理想化的期待,随后会被施控者用来施加控制和操纵。施暴者会在宠溺和控制之间不断切换,制造一种假象,让你抱有对这段关系美好回归的幻想,直到更明显的其他控制或虐待行为显现。
爱情轰炸不是:
并不是所有在恋爱初期表现热情的人都是在爱情轰炸。有些人是真心很快产生强烈感情,而没有任何操控的意图。关键区别在于他们如何回应你的界限。尊重你的伴侣会尊重你的节奏,而爱情轰炸者则会通过让你感到内疚、施压或耍脾气来试图突破你的底线。
2. 以受害者自居
“以受害者自居”并不是指某人开诚布公地与你分享过往经历、展现脆弱面。真诚的倾诉可以加深亲密关系。但这里说的,是某人通过讲述自己如何曾被伤害,让伴侣承担责任的压力和期待。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诉说自己过去如何被伤害,但语气中暗藏着一种无声的要求:要求伴侣必须照顾、治愈他们,或者绝不能“再伤害他们”。
这种做法也可能暗示:如果这段关系结束了,后果将非常严重,从而让伴侣感到自己必须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如果一个人只是强调自己的不幸,但不去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支持、朋友或家人的帮助,而是将所有情绪负担都压在伴侣身上,也可能是“以受害者自居”模式的表现。
常见的话术包括:
· “在遇见你之前,我从不相信任何人。”
· “如果你离开我,我再也不会信任别人了。”
· “你真幸运,有那么多人关心你……我只有你,如果你走了我就完了。”
3. 煤气灯操控
“煤气灯操控(Gaslighting)”是一种故意的情感操纵行为,对方会试图让你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他们可能否认你知道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扭曲事实,甚至把本不该你承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其目的是让你质疑自己的判断力,逐渐削弱你的自信和自主性,从而让你更加依赖他们。
长期遭受煤气灯操控的人会习惯性地怀疑自己,对现实产生混乱感,甚至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觉。
常见表现如:
· “你记错了吧。”
· “你太夸张了!没那么严重。”
· “根本没发生过,你就是在瞎编。”
· “我几周之前早就跟你说过了,是你自己没听清。”
“煤气灯操控”不是:
“煤气灯操控”并不是单纯的意见不同或观点不同。人们有时候会忘记细节,或者对事件有不同的理解,这并不构成虐待。“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有意图的操控模式,目的是为了让你质疑现实,而不是简单地为某个观点争执或辩解。
4. 持续监控/剥夺自主权
持续监控是指某人持续追踪伴侣的行踪或行为,表面上常以“关心”或“担心你安全”的名义出现。这类行为可能越来越常见,也因此更难被识别为控制行为——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心甘情愿地与朋友和家人共享定位,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并不是有人请求加你的Snap Maps 或 Find My Friends就是有持续监控的问题。但随着关系的发展,这可能逐渐升级为更具侵犯性和操控性的行为,例如偷看手机、翻阅私信、擅自登录你的社交媒体账户,甚至进一步控制你的穿着、交友、财务等方面。
这类行为常被以下说法合理化:
· “我只是想确认你出门在外是安全的。”
· “我只是想确保你没有跟不该聊的人说话。”
· “你不能穿那样,会招来不该有的关注。”
它们有时也会以“玩笑”或情绪勒索的方式出现:
· “哈哈,我只是随便翻翻你的Snap 而已,毕竟我得‘盯着’你嘛!”
· “你就跟你那些‘真正的朋友’玩吧,反正我显然不够重要。”
5. 孤立对方
将伴侣逐渐孤立于朋友、家人和支持网络之外,往往是控制型伴侣常用的手段之一,而且常被施暴者伪装成“保护你”或“为你好”。这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从一些看似无害的小要求开始,比如希望伴侣多陪陪自己,不要老出去,或是对对方的亲友发表微妙的贬低评论,让受害者逐渐对亲近的人心生怀疑。
这并不是指情侣之间正常的两人约会,或者希望某些私密话题只限于彼此之间;而是出于控制意图的行为。
控制者可能会这样说:
· “咱们之间的事最好别跟其他人说。”
· “可以啊,你就去找那些根本不希望你幸福的人玩吧。”
另一个常见手法是制造危机,也就是在伴侣即将和亲友见面前无中生有地制造紧急情况或挑起争执,迫使对方感到愧疚放弃出门,或取消原定计划。
6. 贬低
贬低是一个人通过羞辱、贬损或贬低他人来伤害对方的行为。施暴者常用贬低语言来建立一种病态的权力关系,通过持续打击受害者的自尊与自信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不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从而接受眼前的伤害。
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分享私密信息本来很正常。但在被强制控制的关系中,这些信息往往被施暴者用来批评、贬低或羞辱伴侣,常常是为了胁迫或施压,让对方去做某些事,比如改变穿着、不与朋友见面,甚至迫使发生性行为。
贬低不等于建设性的批评、玩笑调侃,或出于善意坦诚表达真实感受(例如“你这样做让我感到很受伤”)。
贬低的话语可能听起来像:
· “你就是太敏感了,难怪大家都受不了你。”
· “除了我没人会要你。”
这些话语也常被包装成“玩笑”,让控制的一方能轻描淡写地掩盖言语的杀伤力:
· “哇,你居然难得把事情做对一次!”
· “我就是开个玩笑,你怎么一点幽默感都没有?”
7. 威胁、恐吓与暴力
这是强制控制中最明显的迹象之一,目的是让对方感到害怕、被困,从而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控制。
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愤怒和暴力举动,比如站在伴侣面前大喊大叫、向伴侣身边扔东西、威胁施暴或伤害朋友、家人或宠物、毁坏财物、强迫发生性行为或做出性行为,以及狠锤墙壁等。
言语上的威胁和恐吓也包括
- “我要伤害自己,都是你的错。”
- “你应该庆幸我现在还控制得住自己。”
- “别逼我做出后悔的事。”
施暴者甚至可能威胁要公布伴侣的性取向,尤其是当对方是 LGBTQIA+ 性少数群体时。
这些行为常作为恐吓手段,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对伴侣的控制,事后往往还伴随着道歉和推脱责任的言辞:
“对不起吓到你了,我真的很爱你,但都是你逼我的。”
这种情况是强制控制的信号,受害者应当立即考虑寻求帮助。
8. 不断变化的条件与奖惩制度
强制控制的伴侣常常会制定一套不断变化、让对方难以理解或达成的规则和期望。这些要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家务必须以特定方式完成、几点钟必须回家,或者应该穿什么衣服。他们可能会说:
· “如果你真的在乎我,根本不用我说就知道我想要什么。”
· “我不应该告诉你怎么好好打扫。要么你自己搞清楚,要么分手,随你选择。”
有时,这些“规则”会用更具操纵性的方式表达,难以察觉,例如:
·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太爱你了。如果我不在乎,就不会理会这些。”
当“规则”被打破时,即使是无意打破,控制型伴侣可能会通过冷战、冷暴力,或突然消失数小时而不作解释,甚至使用暴力来惩罚对方。
然而当受害者按照规则或要求“正确”行事时,操纵者会给予过度的宠爱、关注或赞美——这与“爱情轰炸”类似。这些赞美不是出于真诚的鼓励,而是基于服从控制者的认可。你可能听到的话包括:
· “你听我话的时候真棒,这正是我这么爱你的原因。”
· “你最近表现得很好,我真幸运有一个懂得怎么对我好的人。”
· “这才是我爱上的那个你。”
这种赞扬与惩罚交替的模式,最终让受害者更加依赖控制他们的伴侣的赞美和认可,在亲密关系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如果你发现有人经历强制控制的迹象,你该注意些什么?
给朋友的建议:
当你注意到朋友或亲人的亲密关系中出现强制控制的迹象时,想要伸出援手是很自然的,也非常重要——但一定要谨慎。表达关切可能很难,被强制控制的受害者可能还没准备好面对,甚至会为伴侣辩护。
在接触他们之前,第一步是联系1800RESPECT等保密的支持服务。他们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明确的建议。
如果你在咨询过支持服务以后,决定主动联系朋友或亲人,建议你安排跟他们单独见面,不要让他们的伴侣或共同的朋友、家人参与。确保选一个安全、容易解释的公共场所谈话,比如超市、购物中心,或就医的候诊室——这样如果对方被监控,也比较好说明。
谈话时,语气要温和、充满同理心,但要以事实为基础,重点讲你观察到的情况,而不是你猜测的内容。
你可以这样说:
· “我发现你最近好像有点沉默,是不是你们之间出了什么事?”
· “我只是想关心一下,你在这段关系里感到安心和被支持吗?”
即便他们还没准备好开口,告诉他们你是他们可以放心交流、不带评判的人,愿意倾听,这可以带来很大不同。
如果你刚开始一段亲密关系:
当你刚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并觉察到一些早期迹象,比如“爱情轰炸”、监控或贬低行为,重要的是尽早设立界限,让对方知道这些行为不可接受。这样也能防止无意或不自觉的强制控制行为逐渐变成“常态”。
你可以这样说:
“嘿,当我表达感受时,你叫我神经病是不对的。”
“我知道你很担心,但我不愿意分享我的私人消息。”
如果你的界限受到挑战或忽视,你可能需要考虑这是不是想要跟此人继续交往,同时寻求他人的建议。
如果你正在遭受强制控制:
强制控制常常在亲密关系中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虐待发生,或者先于虐待行为发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受到强制控制,或曾经受到此类控制,最好寻求正式的支持。如果你不愿意向朋友或家人倾诉,也可以拨打求助热线或联系支持机构,讨论保障自身安全的下一步行动。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对他人实施强制控制:
当你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了控制手段,改变还不算太晚。承认问题是重要的第一步。寻求支持,比如心理咨询、行为改变课程,或者其他的专业帮助,都是帮助你建立更健康、更尊重彼此的亲密关系的最好方法。
作者:AshtonBush – 青年顾问小组成员
你也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我前任在每次吵架后都会疯狂对我示好(love bomb)”;又或者,把忘记一些计划的朋友叫作“煤气灯操纵者”(gaslighter)。这些词如今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但很多时候,它们被过于随意地使用了。虽然这些词常被随意使用,但它们其实代表了严重的强制控制行为,值得我们认真理解。
强制控制指的是通过操控手段主导、支配他人的行为模式。强制控制不仅包括肢体暴力或性暴力,更常表现为情感操纵、社交隔离、财务控制和数字监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强制控制,如何识别其迹象,以及如果你觉得自己正经历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强制控制是什么?
强制控制往往起初很隐蔽,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分辨,哪些行为还只是“在乎”或“亲昵”,而哪些其实已经越界,变成了操控。
在我们的文化中,“吃醋代表在乎和保护”和“总想知道你在哪里是浪漫和体贴的表现”等观念让很多早期的警示信号变得不易察觉。甚至施加强制控制的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伤害——因为这些行为被过度浪漫化了。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遏制,亲密关系可能会发展成让人感到被困、失去自主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直觉的状态。强制控制有时也会进一步升级为肢体或性方面的暴力。
目前普遍认可的强制控制的八大警示信号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些信号可能不会同时出现,而且单独来看,它们并不总是百分之百表明存在强制控制行为。
强制控制的八大征兆
1. 爱情轰炸
“爱情轰炸(Love Bombing)”指的是在恋爱初期,通过大量关注、赞美和宠溺,让对方感受到极度关爱。目的是让你迅速投入关系,在还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匆忙承诺这段感情。
它可能表现为:
· 你们才刚认识不久,对方就说:“我从未对任何人有过这样的感觉。”
· 很快被对方称作“灵魂伴侣”。
· 急着规划重大关系节点,比如搬到一起住或订婚。
爱情轰炸还会给被轰炸者树立一种理想化的“完美关系标准”,而这种理想化的期待,随后会被施控者用来施加控制和操纵。施暴者会在宠溺和控制之间不断切换,制造一种假象,让你抱有对这段关系美好回归的幻想,直到更明显的其他控制或虐待行为显现。
爱情轰炸不是:
并不是所有在恋爱初期表现热情的人都是在爱情轰炸。有些人是真心很快产生强烈感情,而没有任何操控的意图。关键区别在于他们如何回应你的界限。尊重你的伴侣会尊重你的节奏,而爱情轰炸者则会通过让你感到内疚、施压或耍脾气来试图突破你的底线。
2. 以受害者自居
“以受害者自居”并不是指某人开诚布公地与你分享过往经历、展现脆弱面。真诚的倾诉可以加深亲密关系。但这里说的,是某人通过讲述自己如何曾被伤害,让伴侣承担责任的压力和期待。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诉说自己过去如何被伤害,但语气中暗藏着一种无声的要求:要求伴侣必须照顾、治愈他们,或者绝不能“再伤害他们”。
这种做法也可能暗示:如果这段关系结束了,后果将非常严重,从而让伴侣感到自己必须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如果一个人只是强调自己的不幸,但不去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支持、朋友或家人的帮助,而是将所有情绪负担都压在伴侣身上,也可能是“以受害者自居”模式的表现。
常见的话术包括:
· “在遇见你之前,我从不相信任何人。”
· “如果你离开我,我再也不会信任别人了。”
· “你真幸运,有那么多人关心你……我只有你,如果你走了我就完了。”
3. 煤气灯操控
“煤气灯操控(Gaslighting)”是一种故意的情感操纵行为,对方会试图让你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他们可能否认你知道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扭曲事实,甚至把本不该你承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其目的是让你质疑自己的判断力,逐渐削弱你的自信和自主性,从而让你更加依赖他们。
长期遭受煤气灯操控的人会习惯性地怀疑自己,对现实产生混乱感,甚至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觉。
常见表现如:
· “你记错了吧。”
· “你太夸张了!没那么严重。”
· “根本没发生过,你就是在瞎编。”
· “我几周之前早就跟你说过了,是你自己没听清。”
“煤气灯操控”不是:
“煤气灯操控”并不是单纯的意见不同或观点不同。人们有时候会忘记细节,或者对事件有不同的理解,这并不构成虐待。“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有意图的操控模式,目的是为了让你质疑现实,而不是简单地为某个观点争执或辩解。
4. 持续监控/剥夺自主权
持续监控是指某人持续追踪伴侣的行踪或行为,表面上常以“关心”或“担心你安全”的名义出现。这类行为可能越来越常见,也因此更难被识别为控制行为——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心甘情愿地与朋友和家人共享定位,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并不是有人请求加你的Snap Maps 或 Find My Friends就是有持续监控的问题。但随着关系的发展,这可能逐渐升级为更具侵犯性和操控性的行为,例如偷看手机、翻阅私信、擅自登录你的社交媒体账户,甚至进一步控制你的穿着、交友、财务等方面。
这类行为常被以下说法合理化:
· “我只是想确认你出门在外是安全的。”
· “我只是想确保你没有跟不该聊的人说话。”
· “你不能穿那样,会招来不该有的关注。”
它们有时也会以“玩笑”或情绪勒索的方式出现:
· “哈哈,我只是随便翻翻你的Snap 而已,毕竟我得‘盯着’你嘛!”
· “你就跟你那些‘真正的朋友’玩吧,反正我显然不够重要。”
5. 孤立对方
将伴侣逐渐孤立于朋友、家人和支持网络之外,往往是控制型伴侣常用的手段之一,而且常被施暴者伪装成“保护你”或“为你好”。这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从一些看似无害的小要求开始,比如希望伴侣多陪陪自己,不要老出去,或是对对方的亲友发表微妙的贬低评论,让受害者逐渐对亲近的人心生怀疑。
这并不是指情侣之间正常的两人约会,或者希望某些私密话题只限于彼此之间;而是出于控制意图的行为。
控制者可能会这样说:
· “咱们之间的事最好别跟其他人说。”
· “可以啊,你就去找那些根本不希望你幸福的人玩吧。”
另一个常见手法是制造危机,也就是在伴侣即将和亲友见面前无中生有地制造紧急情况或挑起争执,迫使对方感到愧疚放弃出门,或取消原定计划。
6. 贬低
贬低是一个人通过羞辱、贬损或贬低他人来伤害对方的行为。施暴者常用贬低语言来建立一种病态的权力关系,通过持续打击受害者的自尊与自信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不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从而接受眼前的伤害。
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分享私密信息本来很正常。但在被强制控制的关系中,这些信息往往被施暴者用来批评、贬低或羞辱伴侣,常常是为了胁迫或施压,让对方去做某些事,比如改变穿着、不与朋友见面,甚至迫使发生性行为。
贬低不等于建设性的批评、玩笑调侃,或出于善意坦诚表达真实感受(例如“你这样做让我感到很受伤”)。
贬低的话语可能听起来像:
· “你就是太敏感了,难怪大家都受不了你。”
· “除了我没人会要你。”
这些话语也常被包装成“玩笑”,让控制的一方能轻描淡写地掩盖言语的杀伤力:
· “哇,你居然难得把事情做对一次!”
· “我就是开个玩笑,你怎么一点幽默感都没有?”
7. 威胁、恐吓与暴力
这是强制控制中最明显的迹象之一,目的是让对方感到害怕、被困,从而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控制。
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愤怒和暴力举动,比如站在伴侣面前大喊大叫、向伴侣身边扔东西、威胁施暴或伤害朋友、家人或宠物、毁坏财物、强迫发生性行为或做出性行为,以及狠锤墙壁等。
言语上的威胁和恐吓也包括
- “我要伤害自己,都是你的错。”
- “你应该庆幸我现在还控制得住自己。”
- “别逼我做出后悔的事。”
施暴者甚至可能威胁要公布伴侣的性取向,尤其是当对方是 LGBTQIA+ 性少数群体时。
这些行为常作为恐吓手段,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对伴侣的控制,事后往往还伴随着道歉和推脱责任的言辞:
“对不起吓到你了,我真的很爱你,但都是你逼我的。”
这种情况是强制控制的信号,受害者应当立即考虑寻求帮助。
8. 不断变化的条件与奖惩制度
强制控制的伴侣常常会制定一套不断变化、让对方难以理解或达成的规则和期望。这些要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家务必须以特定方式完成、几点钟必须回家,或者应该穿什么衣服。他们可能会说:
· “如果你真的在乎我,根本不用我说就知道我想要什么。”
· “我不应该告诉你怎么好好打扫。要么你自己搞清楚,要么分手,随你选择。”
有时,这些“规则”会用更具操纵性的方式表达,难以察觉,例如:
·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太爱你了。如果我不在乎,就不会理会这些。”
当“规则”被打破时,即使是无意打破,控制型伴侣可能会通过冷战、冷暴力,或突然消失数小时而不作解释,甚至使用暴力来惩罚对方。
然而当受害者按照规则或要求“正确”行事时,操纵者会给予过度的宠爱、关注或赞美——这与“爱情轰炸”类似。这些赞美不是出于真诚的鼓励,而是基于服从控制者的认可。你可能听到的话包括:
· “你听我话的时候真棒,这正是我这么爱你的原因。”
· “你最近表现得很好,我真幸运有一个懂得怎么对我好的人。”
· “这才是我爱上的那个你。”
这种赞扬与惩罚交替的模式,最终让受害者更加依赖控制他们的伴侣的赞美和认可,在亲密关系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如果你发现有人经历强制控制的迹象,你该注意些什么?
给朋友的建议:
当你注意到朋友或亲人的亲密关系中出现强制控制的迹象时,想要伸出援手是很自然的,也非常重要——但一定要谨慎。表达关切可能很难,被强制控制的受害者可能还没准备好面对,甚至会为伴侣辩护。
在接触他们之前,第一步是联系1800RESPECT等保密的支持服务。他们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明确的建议。
如果你在咨询过支持服务以后,决定主动联系朋友或亲人,建议你安排跟他们单独见面,不要让他们的伴侣或共同的朋友、家人参与。确保选一个安全、容易解释的公共场所谈话,比如超市、购物中心,或就医的候诊室——这样如果对方被监控,也比较好说明。
谈话时,语气要温和、充满同理心,但要以事实为基础,重点讲你观察到的情况,而不是你猜测的内容。
你可以这样说:
· “我发现你最近好像有点沉默,是不是你们之间出了什么事?”
· “我只是想关心一下,你在这段关系里感到安心和被支持吗?”
即便他们还没准备好开口,告诉他们你是他们可以放心交流、不带评判的人,愿意倾听,这可以带来很大不同。
如果你刚开始一段亲密关系:
当你刚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并觉察到一些早期迹象,比如“爱情轰炸”、监控或贬低行为,重要的是尽早设立界限,让对方知道这些行为不可接受。这样也能防止无意或不自觉的强制控制行为逐渐变成“常态”。
你可以这样说:
“嘿,当我表达感受时,你叫我神经病是不对的。”
“我知道你很担心,但我不愿意分享我的私人消息。”
如果你的界限受到挑战或忽视,你可能需要考虑这是不是想要跟此人继续交往,同时寻求他人的建议。
如果你正在遭受强制控制:
强制控制常常在亲密关系中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虐待发生,或者先于虐待行为发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受到强制控制,或曾经受到此类控制,最好寻求正式的支持。如果你不愿意向朋友或家人倾诉,也可以拨打求助热线或联系支持机构,讨论保障自身安全的下一步行动。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对他人实施强制控制:
当你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了控制手段,改变还不算太晚。承认问题是重要的第一步。寻求支持,比如心理咨询、行为改变课程,或者其他的专业帮助,都是帮助你建立更健康、更尊重彼此的亲密关系的最好方法。
Help us get these evidence-based, youth-led resources into high schools around Australia.
如果您有任何翻译资源存在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hello@teachusconsent.com 向我们提供反馈。